和大学的同学很少联系,主要是怕他们工作不满,景况不好,怕听到抱怨,更怕听到羡慕。只和几个上研究生的朋友联系过。
总是发小间要好些,谁也不嫉妒。也知道我这里不是享受,也有难处;会算时差,知道我这边几点;不会问些诸如“那边还习惯么”这种让我不知道说什么的问题。
只是大家都好忙,总是在我想说什么的时候,就有事下线。
“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,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。”——《思念是一种病》
两个晚上看完了林夕的书《原来你并非不快乐》。以前觉得散文好的人,诗歌可能一般,比如《宋词三百首》里的那帮人。现在发现,诗词好的人,散文可能一般。这本书里能引起我共鸣,我觉得很好的部分,都是林夕在引用别人。其实挺烦香港文艺圈矫矫情情那套,什么情感故事都往外倒,把惆怅抑郁什么的的无限放大,装得很悲凉坚强,参透生死似的扯什么“人生最重要的是开心”。这些东西,也许中学生还觉得很有道理很文艺很感动,到了我这个岁数,就怎么也感动不起来了。
总有人说林夕是什么诗人啥的,我倒觉得还差的远,就是个填歌词的吧!但貌似他自己是很认真的当诗人,都当抑郁了。(OMG! I am a horrible horrible person!)
说起来,现在最喜欢的填词的是台湾的施立,此人貌似没什么名气,都Google不到的,但是他写的词都很不错,哦,除了给张韶涵写的《欧若拉》……我最喜欢的是给范玮琪写的《寻找》,给刘若英写的《成全》,还有给陈奕迅写的《好久不见》。
中国人还是不重视版权什么的,我查一首中文歌的作词比查英文歌要难很多。我Google首英文歌,什么作词作曲制作人什么信息都有,中文歌大多只有个歌手。那些脍炙人口的中文歌,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是谁写的。而那些从iTunes Store下载的歌,info里都有composer的名字。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赶上人家的观念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